1月22日,国家网信办,新修订的《互联网用户公共账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出台,自2月22日起施行。新规定共分五章二十三条,分别明确了平台、经营者和监督管理。
新规一出,就引来众多自媒体从业者的热议。新规定将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新规解读:剑指虚假信息和交通诈骗
与自媒体从业人员密切相关的是新规第三章第18条
第十八条生产经营公共账户不得有下列违法行为:
(1) 不使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或注册与其真实身份信息不一致的公共账号名称、头像、个人资料等;
(2) 恶意伪造、模仿、盗用组织和他人的公共账户制作、发布信息内容的;
(3) 未经许可或者超越许可范围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采集、编辑、发布服务的;
(4) 操纵和利用多个平台账号,批量发布类似低质量信息,生成虚假流量数据,制造虚假舆论热点;
(5) 利用突发事件煽动极端情绪,或者实施网络暴力,损害他人和组织声誉,干扰组织正常运转,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
(6) 捏造虚假信息,伪造原始属性,标注虚假信息源,歪曲事实,误导公众;
(7) 通过有偿发布和删除信息,实施非法网络监管、营销欺诈和敲诈勒索,谋取非法利益;
(8) 非法批量注册、囤积或者非法买卖公共账户的;
(9) 制作、复制、发布违法信息,或者未采取措施防止、抵制制作、复制、发布不良信息的;
(10) 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虽然新规在2月份才刚刚公布实施,但各平台新华社已经启动了相关整改行动,强调打击虚假信息、虚假流量等违法行为。洗稿、伪原创与毛笔输出
洗稿、伪造原稿、恶意营销等活动都在这一新规中被禁止。
对于经营者,新规第三章第十八条“十不得”规定:
不得操纵和使用多个平台账号,批量发布类似低质量信息内容,生成虚假流量数据,制造虚假舆论热点;不得捏造虚假信息、伪造原始属性、标注虚假信息源、歪曲事实、误导公众。
对于平台,新《条例》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
公共账户信息服务平台应建立公共账户检测评估机制,防止账户订阅数量、用户关注度、内容点击率、转发评论等数据欺诈行为。
虽然洗稿、虚假原创、恶意营销等行为已经成为业内一些账号披露的秘密,甚至成为一些账号的收入来源之一。
对于蹭流量、虚假原创、恶意营销等行为,平台方和网信办一直在进行专项整治。作为内容生态中的内容创作者,他近年来开始敢于举报洗稿行为。
2020年2月14日和17日,X博士的“青年暴利发展协会”收到连发文来自虎嗅的道歉,指责虎嗅多次“洗稿”,对方在就此问题的谈判中“拒绝承认和道歉”,引起业界关注;2020年12月31日,快忆公司被腾讯以不正当竞争罪起诉,索赔490万元,向社会提供“后羿collector”软件服务,实现了微信收件、防屏蔽、洗稿、自动输出余杭区人民法院等功能,经审理,被告人被判罪名成立,并被判处停止通过“后羿收款机提供虚假原始服务,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和合理费用10万元。2020年7月,上海网信办开展互联网恶意营销账户专项整治行动,引导境内各大网站清理非法信息2万余条,关闭账户3000余个。
而刷量问题涉及到洗稿和恶意营销,是业内众所周知的秘密。虽然灰色产业猖獗,但打击力度并未停止。
在2020年11月,tiktok累积了14.5万和800个视频、3.4万个音频、1702个挑战,并永久禁止了68.3万和900个帐户。主要包括过度营销、销售违禁/劣质商品、非法刷粉/表扬作弊、色情、低俗pK、诱导奖励欺诈等违规行为。2020年9月,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对深圳微时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腾讯公司之间从事网上刷单业务的纠纷进行了初审,微时空公司该平台方租用大量微信实数提供刷单阅读粉丝、点评投票微信公众号和小节目等服务,构成不正当竞争。法院判决微时空公司赔偿腾讯人民币23.74亿余元。
此外,“非法批量注册、囤积、非法买卖公共账户”、“实施非法网络监管、营销欺诈、敲诈勒索、以有偿发布、删除信息等方式谋取非法利益”等规定,早已被国家网信办和平台湾明确禁止。
首先,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平台没有提供买卖账户的服务。平台只允许合法的账户迁移服务。不过,这一新规中提到的非法买卖公共账户的行为,平台是不允许的。
此外,近期还在各平台开展了大量有偿删帖专项整治行动。2020年12月,两名海军士兵因“有偿删帖”分别被判处两年十个月和三年徒刑,并处罚金22万元,没收违法所得。
想在违法边缘探索的从业者应该清醒地思考:一旦被调查,被罚款就没有后悔的余地。
严查非法新闻采编服务
早在2017年6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实施时,就对新闻许可问题进行了解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媒体账号因非法获取和编辑新闻信息而受到处罚。这一新规再次明确规定了新闻信息采编问题。
新规第一章第五条明确了平台和运营商:
公共账户信息服务平台应当取得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相关资质,为网民提供公共账户信息服务。公共账户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账户制作经营者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向公众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
这与上述公共账号运营商十不得第三条“未经许可或超出许可范围,不得提供互联网新闻采编发布服务”一致,而近期整治非法采编也是各平台整治行动的重点。
2020年8月6日,微博对自媒体等非法收集、编辑、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的普通账户进行了整改,共处理账户104007个,其中百万粉丝以上账户37个,百万粉丝至十万粉丝账户40个,而十几万粉丝至一万粉丝微博的18个账户也要求自媒体和普通账户不得在账户信息中使用“新闻”、“媒体”、“时事”、“曝光”及其等价含义,哪些是别人容易误解的非媒体帐户的话和内容的正规新闻机构或雇员。2020年10月28日,公众号“工儿”、“河南*联”、河*招生考试信息网”、头条号“郑*快报中原”、“和*新农村频道搜狐、河*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河*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等7个公共账户被允许未经许可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而官方机构名称识别被冒用发布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被永久查封。
近年来,国内外都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谣言在流行期很容易滋生。这些危言耸听的谣言激起了人们本已紧张的神经。规范新闻采编权,一方面可以让用户快速准确地获取官方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过去,只靠追逐时下政治热点为生的账号,冒着风险接收非法广告,得不偿失。这样的账户或许可以探索更多的账户转型机会,寻求更长远的发展。